“入境游客多了,导服费水涨船高,不仅小语种导游,英语导游也涨了。”以往,入境游客会在国庆假期之后大量涌入,而今年,入境游客不仅提前来了,而且需求有了很大变化。对此,几位北京的外语导游在带团过程中有明显感受。
“免签对这个市场的恢复确实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10月中旬开始,英语、西班牙语双语导游杨利发现,他所在的十几个导游群几乎天天都有人在找外语导游。“这段时间,像西班牙语、法语、德语这样的小语种导游十分抢手,考虑到一些境外客人也能听得懂英语,于是,便开始找英语导游。英语导游随之开始紧俏起来,现在连英语导游都不好找了。”
“10月,北京入境游客人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到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参加各类展会,展会结束后在北京短暂旅游的商务客人,另一部分则是纯粹的游客。两者中,商务客人占比更大。”英语、中文精讲导游向东梅分析。
“国庆假期后,北京入境游市场确实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比去年同期强很多,较2019年同期大概恢复到了50%。”英语、西班牙语导游任振强说。
入境游客多了,导服费也提高了。
几位外语导游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小语种导游的导服费基本在800元一天,10月17日至23日能达到一天1000元甚至更高。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导游因为数量较少,导服费始终保持在1500元左右。在小语种导游中,俄语导游导服费的提高最为明显,疫情发生前每天在三四百元左右,如今稳定在800元左右,翻了一倍。而较之小语种导游,英语导游的导服费相差较大,从500元到2000元不等。
作为与游客直接接触的业者,导游总能最先触摸到市场变化的脉络。
上周,英语导游高骏刚刚接待了法国某奢侈品品牌CEO一行3人。他告诉记者:“近期接待的商务散客多了,像以前那种动辄二三十人的入境旅游团已经很少见到了,未来私人定制的小团会更多。”
商务客人的旅游时间并不是太长,但他们仍然有多走走多看看的想法。比如几天前,他们为一个律师大会提供服务,“参加大会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律师,他们在北京停留一天半,只有下午半天时间可以用于旅游,于是为他们安排了游览故宫一地。商务客人通常时间紧张,像太极体验、书法课体验、茶艺体验等文化体验类产品,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参加。所以,他们多选择长城、故宫、天坛这类经典景点。”
在为北京入境游市场快速恢复欣喜的同时,几位外语导游也表达了对导游“断层”现象的担忧。
“这段时间在景区带团,看到的多是三四十岁甚至年龄更大的导游,年轻导游太少了。”向东梅说,导游队伍“老龄化”明显。年轻人不愿意选择导游工作,一方面是因为收入不稳定,另一方面是导游工作对个人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对于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挑战很大。
“如果不能及时补充人才,对未来入境旅游发展会有比较大的影响。我们估计明年市场会恢复得更快一些。”任振强说。
逐步改善导游短缺现象。“首先,要提高导游待遇,让年轻人看到这个行业的未来,同时吸引更多老导游回归,再吸引那些会外语但是没有导游资质的人去考取导游证。其次,加大培训力度,做外语导游语言是基础,导游知识的培训更为重要,而且要持续开展培训。最后,可以与相关高校合作,通过到高校招实习生的方式,吸引更多毕业生到旅行社工作。”
许多景区的旅游演艺、主题市集、美食街区、互动体验项目等频频“上新”,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为文化内涵、新奇体验买单。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国内旅游预约数据报告》显示,过去5年,“二次消费”在景区总体消费结构中增长显著。
在这背后是我国旅游消费需求呈现的明显变化: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把钱花在体验上”成为游客在景区消费的重要趋势。
旅游消费是典型的精神性消费,具有较高的需求弹性。“95后”北京游客小崔对此感受颇深,最近她以参加乌镇戏剧节的名义邀约了朋友去浙江旅游。“在水乡古镇,一个转角、一条巷子,都可以是戏剧现场,这也是我心中的‘乌托邦’。”
从“City Walk”到演唱会之旅,从麻辣烫到簪花围,从“进淄赶烤”到贵州“村超”,从南京红山动物园“小熊猫嘟嘟”“白面僧面猴杜杜”到云冈石窟“佛小伴”……年轻人的喜好带起的旅游新热点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年轻人的需求是什么?景区如何丰富文化、娱乐、体育、非遗等活动及文创产品供给,提高游客“二次消费”欲望,提升景区IP影响力?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情绪消费的兴起,反映了年轻人旅游消费态度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旅游业当下及未来的市场供给,这对于各大景区来说是个机遇。长期来看,更丰富的消费体验、更好的消费感受,将持续推动景区乃至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和景色是带不走的,而承载文化与景色的文创产品可以带回家。眼下,购买文创产品这股风潮在年轻人之中刮得正旺。四川省剑门关景区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及特色,加大对旅游文创产品研发,取得了良好效果。
从游客匆忙的“过路游”,到不断升温的“过夜游”,再到现在的“反复游”……景区经营的种种转变也彰显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
今年以来,我国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收入4.32万亿元,同比增长17.1%,数据已逼近2019年的历史峰值水平。
面对机遇,市场要实现“一路繁花”还能拼什么?景区正在尽力满足游客“情绪价值”,推动需求继续朝着高品质和多样化方向转变,在“卷特色、卷文化、卷产品、卷价格、卷服务”上久久为功,实现景区综合效益提升,进一步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热门景区假期接待游客已接近最大承载量,通过引进新项目提升“二次消费”,是景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这也催生出新的、强大的消费能力,可以为景区脱颖而出提供新思路。丰富多彩的文旅节庆活动可以成为景区摆脱门票依赖,走向多元化发展的发力方向。“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特色文旅活动把空间价值充分利用起来,让景区这一独特的空间聚集更大的人气、带动更多的人流,由此提升整个空间的商业价值,实现景区品牌化运营。”
值得关注的是,开发文创产品这一景区“可移动的风景”,也是不少景区增加营收的“妙招”。景区以文创为抓手,为游客提供更有用、有趣、有文化的消费体验,促进了旅游目的地文化价值转化,提升了“二次消费”。
“文创产品不仅能够作为景区的‘磁力’吸引更多的游客,与餐饮、购物等业态融合发展,丰富游客的消费选择,还可以增加游客的情感黏性,传递丰富的在地文化内涵,成为旅游目的地文化体验的重要补充,让游客走进旅游目的地,也让目的地走进游客的心里。”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系主任王学峰认为,文创产品正在从单一的文化符号向更具个性化和实用性的方向发展,社交属性、创意设计和情绪价值是人们特别是年轻消费者购买文创产品的主要动因,也为景区研发新产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游客,成就了一批火爆的旅游目的地,生长出新的消费潜力;景区持续驱动旅游业态、场景、产品、服务升级迭代,带给游客高品质的旅游体验。在此起彼伏的旅游消费热潮中,“情绪价值”正在重塑旅游业。